这部电影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片,而是将两者结合的一种片类。这种结合乍一看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但入戏之后,反倒是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

首先,这显然不是一部取悦观众的影片,更多的是导演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追忆。

如果你对斯比尔伯格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看这部电影,就仿佛是在与老朋友聊天,在各种情节上都会找到斯比尔伯格本人,甚至其电影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

当然,影片的主角并不是史蒂夫·斯比尔伯格,而是一个叫做萨姆·法铂尔曼的孩子,影片从萨米自童年时期接触到电影开始,以他不断学习最终投身于电影行业为一条主线,串联起了家庭和成长的相关故事,这是一部导演用电影形式写就的自传。

影片故事情节的取材,是斯比尔伯格的成长经历。

1946年12月18日,史蒂文·斯比尔伯格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高中时期,斯比尔伯格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经常受到歧视和被同学们欺负。以上的这段人生经历,在这部《造梦之家》中均有体现。

当然,影片更着力表现的,是斯比尔伯格开始接触电影,后又在青少年时期的电影实践故事。

斯比尔伯格在1952年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第一次观看电影。在影片中表现的,则是在电影院外,影片的主人公儿童萨米犯了恐慌症,不敢进入电影院,父亲伯特·法伯尔曼蹲下来给他讲解电影的原理,母亲米茨·法伯尔曼则告诉他电影是如梦一般的存在。在这里,斯比尔伯格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进了电影。

电影院中,一家人观看的电影,火车撞击汽车的片段令萨米十分震惊,一下子就把萨米吸引近了电影的世界里。在真实的斯比尔伯格的人生经历中,他所看的《戏王之王》也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他开启电影之路的大门。在电影中,之后萨姆向父母许愿他想要火车,可是这时的萨姆并不知道,他被吸引住的不是火车,而是火车碰撞在电影屏幕上显现出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戏剧性。也就是电影的魅力。

于是,当小萨米用家庭摄影机模拟拍摄了火车撞汽车的画面后,他彻底踏入了电影的大门。用镜头来书写情节故事。他渐渐地理解到了不同的镜头组接可以叙述一个事件,电影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大玩具一样,摆弄着大玩具,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乐趣。

这就是镜头组接和蒙太奇对于小萨米的启蒙,让他发现,原来这里这么有趣,这么好玩。在电影中,萨米拍摄的影片有《火车撞汽车》、《童子军的斗争》、《二战的战争》、还有后来的《游学日》等等。可以看到,在每部小的试验影片之中,萨米,也就是斯比尔伯格会竭尽全力地探索电影形式,让影片的内容更有趣。

当然,影片全力表现了主角萨姆在这条电影道路上的实践,同时也把相当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于主人公家庭关系的的故事上。电影中,萨姆的父母是两个极端,虽然彼此相爱,但一个是非常理性的设计师,另一个却又是非常感性的艺术家。代表着理性的父亲一直认为萨姆对电影的喜爱只不过是一个爱好,而代表艺术的母亲却认为,萨姆对电影的喜爱是艺术的天赋使然。

南辕北辙的爱好方向,终究让一个家庭破裂。母亲爱上了父亲最好的朋友本尼,父亲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全家搬家离开了凤凰城,当然,这也是全家分裂的开始。

也许在一般的商业电影中,关于这一段出轨的戏份,可以划分出很多情节。比如出轨被抓,父母争吵等等,但在文艺片的范畴中,也许一段出轨更在意的是人物的状态,是关系有了矛盾,隔阂后的人物状态。在《造梦之家》这部电影中,便是用文艺片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萨姆的视角来呈现出了这一段有了隔阂的人物状态,以及这个家庭的力量失衡。

作为母亲米茨出轨证据的直接发现者,萨姆自然成为了母亲在这个家中唯一可以表露内心的人。作为艺术家的母亲,内心有着更丰沛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压抑起来,遂成为了她很大不正常的表现。比如她会给自己养一只猴子,还取名本尼。她会强颜欢笑,我想,这种家庭关系,应该对主角的成长有了很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年老之后的斯比尔伯格,视图来用电影构建这一段关系,或许想要寻找一段答案,然而却毫无答案。

影片的结尾,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这是因为影片自觉选择了成长主题,把主角萨姆的电影之路作为了主线。但又因为家庭故事占据得比例很重,抢夺了对于主线部分的视点。父母离婚之后,萨姆高中毕业,决定从事电影制作这一行当,当他有机会进入了摄影棚,得到了大电影导演的一点点拨之后,影片就把结尾结在了这个地方。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结在此处,有突然结束的感觉。

当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斯比尔伯格本人满不满意,作为一个擅长拍摄故事情节完整,画面有趣的电影导演,最终用电影来写自己自传的时候,不知能不能达到他自己理想的那个效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根基和背景知识的了解,或许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冒出一些无聊和不知所云的感觉。


造梦之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