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之家》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传记电影,主人公及其经历的原型人物正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这部电影有些小众,截至五月底,豆瓣3万余人看过,均分7.4分。

电影以男主角萨姆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孩子如何走进好莱坞光影世界的故事。

1952年,萨姆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电影院看了第一部电影《戏王之王》。6岁的萨姆从此对电影着了迷,在火车与汽车的激烈碰撞中,萨姆与电影擦出了奇妙的火花。这部电影也因此成为萨姆导演梦和电影梦的梦幻起点。

萨姆是犹太人,他的爸爸是通用电气工程师,他的妈妈是艺术家,他们一家在当时是高收入家庭,所以他很容易就得到了火车和摄影机这些平常人家看起来贵重的礼物。

得益于犹太民族的教育风格,从奶奶、外婆到爸爸、妈妈,再到两个妹妹,一家人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无条件支持萨姆的导演梦想。

如何拍好传记电影,尤其是私人化的流水账式自传电影?

我认为最主要的两点在于,如何追寻自己的内心和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过去的经历。在这两点上,斯皮尔伯格做的都很好。

斯皮尔伯格说:“做什么不重要,但一定要追寻你的内心。”

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也为了纪念那些生命中可爱的人们,2022年11月23日,斯皮尔伯格从大洋彼岸的电影圣地——好莱坞,在大银幕上为我们呈现了属于他的梦想之路。

从《大白鲨》的声名鹊起,到《夺宝奇兵》、《E.T.外星人》的名声大噪,再到《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功成名就,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之旅令人艳羡。现在来看,在这条电影之神为他铺就的星光大道上,他已然生前留名,百年之后依然不朽。

他真的太顺了,6岁接触电影,22岁辍学与环球电影公司签下7年长约,29岁拍出打破影史票房纪录的《大白鲨》,48岁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一路走来,斯皮尔伯格顺风顺水,他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各种电影题材更是信手拈来,在全球影迷的惊叹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

毫无疑问,斯皮尔伯格是电影天才,是为电影而生的人。在他身上,你用多少赞美的话语都不为过。他之所以如此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天才般的天赋外,还有一颗坚定的心,无论何时,他都追寻自己的内心,不曾放弃,不曾犹豫。

他用主人公萨姆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如何追寻自己的电影梦,坚定自己的初心与热爱。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唯有热爱不可辜负。

“如果我说我爱你会怎样?就像在明亮的房间点亮了烛火。”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最原始的浪漫,也是我最喜欢的浪漫语句之一。

我听说,烛火会在蜡炬成灰的那一刻熄灭。

我听说,房间会在烛火熄灭的那一瞬暗淡。

我听说,爱情会在房间暗淡的那一秒静止。

所以,属于我的世界,在烛火闭眼的时候,才真正开始。

这段话是我献给萨姆的母亲米兹(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身为艺术家,米兹为家庭、为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家相夫教子。

米兹的丈夫伯特(保罗·达诺饰演)是个没有情趣、极度理性和极具耐心的天才工程师,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不缺乏相应的陪伴,一家人的生活依靠他,他也很好的尽到了丈夫和父亲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可偏偏,他缺少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令女人开心的超能力。又恰巧,他的朋友,更贴切的说,是米兹的朋友班尼,弥补了他的这一角色。

第一次搬家时,在多重压力下,伯特带上了这位至关重要的朋友。在菲尼克斯,他们一家人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也比以前更加快乐,萨姆也有了更好的摄影条件。

在一次野外聚餐过程后,米兹的母亲悄然离世,米兹陷入了痛苦之中,萨姆应父亲的请求,为母亲拍摄了一部野餐电影。

在萨姆剪辑电影的过程中,全片的转折点如约而至。

班尼和萨姆一家,或者说班尼和米兹的特殊关系,其实从一开始就在铺垫,直至野餐那晚米兹的绝美一舞,才使人如梦初醒。

班尼的风趣幽默是伯特没有的,而米兹又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骨子里的敏感脆弱、自由洒脱是严谨理性的工程师丈夫伯特无法共鸣的,于是乎班尼和米兹的秘密恋情竟有些自然而然了。

谈到这里,我忍不住惊呼一声:这该死的爱情!

情感的懵懂使得萨姆陷入痛苦,母亲的所作所为在那时的萨姆心中无异于一种背叛,在争吵和挣扎后,萨姆和米兹坦白、和解。在离开菲尼克斯之前,萨姆卖掉了摄影机,选择放弃了电影;米兹选择搁置不合时宜的情感,选择忠于家庭。

第二次搬家像是顺势而为,却是不得不为,这一次萨姆一家没有带上“局外人”班尼。

不久后,米兹得了抑郁症,也最终没能守住忠诚,她与伯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片子时,显然已经很好的处理了父母和班尼的特殊关系,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变化。

彼时,在萨姆的眼里,忙于工作的父亲伯特是婚姻崩溃的罪魁祸首,后来又觉得是母亲的出轨是完成了这一切。可是,爱情的复杂性怎么可能有如此单纯的原因呢?

如今,斯皮尔伯格选择将这段私人的秘密搬上大银幕,并很好的将那段特殊的情感关系处理恰当,已经表明了自己对父母婚姻的不同态度。

斯皮尔伯格在76岁的年纪,将电影视角回归自身,在带来其少年时代的困惑与思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梦想之路与观众无私分享。无论何时,电影都是他排忧解难的表达方式,他的人生与电影相依,他的情感与家人相偎,他的梦有了自己最完美的地平线。

我想以大导演约翰·福特对斯皮尔伯格说的话作为结尾,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地平线在底部时,它很有趣;当地平线在顶部时,它也很有趣;但当地平线在中间时,就无聊透顶!”。

无论生活、情感还是电影的地平线,只有当它们出现在正确的位置时,才会变得有趣,才会获得自己的价值。


造梦之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