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导演自传性质的,但没有打鸡血开挂式的逆袭,反倒更像是一部家庭剧,聚焦的只是导演少年时期的那几年,影片英文名也是家族名。英文名The Fabelmans直译的话就是“费尔法曼一家”,很平淡且国内一般不会这样取名,翻译成“造梦之家”就很贴剧情了:爸爸在造他关于计算机的梦,不惜拖家带口频繁搬家;妈妈沉浸在她关于艺术家的梦里不愿面对现实;儿子Sammy即主角在迷茫中建造着电影的梦。

刚开始爸爸死党跟他们一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就说了“只有他能让我笑”,我还以为是亲戚,没想到是朋友,不仅一直跟全家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搬家也要带上他,实属离谱了,而且妈妈其实表现的挺明显了,爸爸居然最后才发觉...可能确实专注于自己的计算机梦吧,但他是个好爸爸好丈夫,升职加薪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赚钱养家,四个孩子呢。只是他这样务实的理工人压根就没法和妻子的艺术梦共情,他能理解,也在努力地想做些什么,但于事无补,而且两个人其实都很自我,所以可能他们本就不合适。

妈妈这个角色其实很离谱,从头疯到尾,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但可能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不完美的设定,她没有办法违背自己的一个关于艺术的初心,去过鸡毛蒜皮的生活,所以后来她因思念而抑郁后,跟Sammy说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这里也能体现出文化差异,在东亚的话就是要为家庭牺牲,西方则是忠于自我。其实只要结婚有孩子肯定是要牺牲要妥协的,全世界男女都一样,但如果这个牺牲和妥协就是会让你痛苦万分无法承受的话,那么一开始这个婚姻或者说某种生活方式就是不适合你的,就是错误的。悖论就在于不开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不是合适是对是错吧。

Sammy拍电影的契机是为了克服恐惧,把玩具火车撞坏的过程拍下来反复观看,也是那个时候察觉到自己的天赋。即使玩具火车是父母的礼物,且价值不菲,妈妈也支持他这么做。后面遇到母亲出轨、校园霸凌、失恋,他也迷茫过,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拍电影就是少年的出口和救赎。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一般此类题材,结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主角的高光时刻,至少证明主角是已经小有成就了,但这部直到结束,主角仍是少年,只是最后有幸见了大导演,得到了一些启示,仅此而已。“水平线在上在下画面都是有趣的,在中间就boring”,于是最后的镜头调皮地向上抬了一下:正在拍这部电影的皮导用上了这条。


造梦之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