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一结论,屡屡应验——与其知己知彼忍烦观看同时代无病呻吟的新片,不如老老实实补课电影史上的大师佳作。
《潜行者》便是偶得遗珠,在它之前,恰刚看《犹在镜中》,一个是苏联的塔科夫斯基,一个是瑞典的伯格曼,两位大师像是商量好了,同天两片刚好都在讨论“创作”这个母题,这对于一直面临“难产”的小我来说,尤有指导意义。
话归正传。
潜行者,剧情大概是一个穷人作为导游,带一个作家和一个教授,进入一片似外来的高度文明却被军事戒严的“区”,寻找神秘的“房间”,但必须通过外号绞肉机的“管道”,才能进入“房间”,在房间里,可以获得巨额财富和满足,但也会莫名其妙的走上自杀之路……
观看中,大约经历了三四十分钟的迷茫期,就看着三个谢了顶的老男人,走在超现实的臭水沟里,聊着大段虚空的话,不知导演要讲什么。于是我开始变得不安分,试着找到一种解码方式,一把强行解开梦境的钥匙。
首先,分析人物属性:穷人+作家+教授,一个百姓,一个偏实战,一个偏理论的两个知识分子,我猜想主题多半跟文化和创作有点关系吧,那就把三人探访神秘“区”,看成三人探究“创作之路”来解读剧情,果然找到了这把梦境之钥!
片子一下子变得明朗清晰了:两个知识分子灵感枯竭,想借助穷人获取素材(毕竟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观察并描写底层社会。),于是穷人成了他们的“潜行者”领路人,三人进到一个创作区探索,这里充满神秘未知,唯一的准则是“路走的越远越安全”即“创作中弯路走的越远,少走捷径,创作者其实越安全”。
他们要找的“房间”,即是艺术创作中的“舒适区”,要想进入这里,必须经过挂满倒刺的黑悠管道,淌过齐脖深的污水,但“大多数人都在这里死掉了”,现实社会中,很多艺术家也正是在此倒下了,因为这儿是艺术创作所谓的“瓶颈期”。
作家“箭猪”曾到达过“房间”,他迅速获得了财富,但莫名其妙就自杀了……片中听起来疑点重重的传闻,有了这把秘钥,变得容易理解——箭猪找到了自己创作的舒适区,于是他迅速走红,待在舒适区里,不断积累财富,暴富后精神虚空,失去支点,走上自杀,寻找解脱。
三人最终到“房间”门口,却一起瘫坐在地,明明期待,真面对却又恐惧,呵,人就是矛盾体。
片中,老塔借穷人之口,暗夸家族前人的诗集,辞藻华美,如获神力。末尾,穷人儿子看了一本书后就可隔空挪物,口出妙语,似亦得神力,想必此书即是前人诗集。
最后落点,穷人家镜头一反打,一扇书墙满目琳琅,反转讽刺——有文化的穷人!触及创作核心的穷人有口不言,自诩作家教授的白痴们却穷酸油滑,喋喋不休……这该死的创作现状,有口难言,无病呻吟,真是打脸。
火车,作为时空穿梭的重要道具,贯穿片子首尾,让这场旅行变得如梦如真,虚实不清,桥洞,矿车,有水的房子……还好这些意象相对简单,天才导演《XX野餐》和《地球XXXX》学起来倒还容易。

潜行者Сталкер(1979)

又名:Stalker

上映日期:1979-05(苏联) / 1980-05-13(戛纳电影节)片长:163分钟

主演: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 尼古拉·格林科 / 纳塔利娅·阿布拉莫娃 / 费米·约尔诺 / E·科斯京 / 雷默·伦迪 /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编剧: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阿尔卡季·斯特鲁加茨基 Arkadi Strugatsky/鲍里斯·斯特鲁加茨基 Boris Strugatsky

潜行者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