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曾经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最后的王朝》,与刘和平之前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构成「王朝系列」;另一个则是《明月照人1948》,也和「大明王朝1566」的全称达成了某种作者标记。
在我看来,「最后的王朝」强调了这部剧的思想价值,「明月照人1948」更多体现了它的美学价值。最后定的「北平无战事」实际上是中庸之道,表意上映照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西线无战事》,同时也暗指北平和平解放背后的经济战以及看不见战场的谍报战。
全剧结尾,方孟敖携家人驾机离开北平去台湾,飞机升空,大圆月,浮云散,明月照人来。这是「明月照人」的关联剧情。而一曲民国小调《月圆花好》更是从头唱到尾,烘托了战乱流离的动荡时局:「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
一、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
刘和平放弃《明月照人1948》一来因为没有涵盖1949,二来过于文艺。事实上,全剧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集中在1948年下半年,1948这个后缀当得起,再说《大明王朝1566》也不单停留在公元1566。所以,只能说这个名字太文艺了,和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不匹配。许鞍华电影使用《明月几时有》就毫无顾虑。
只有在主题表达和美学搭建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刘和平才会想到「明月照人1948」这个名字,否则单凭结尾一个空镜就太随意。在剧中,「明月照人」这个意象有两条线索呼应,一个自然是维系方家人家国情仇情感纽带的《月圆花好》,一个则是梁经伦的自白:「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但那不属于我。」
《月圆花好》是方孟敖母亲生前喜欢的歌曲,他思念母亲的时候会唱,方步亭期望父子和解的时候也会放,崔中石接近方孟敖时也用了这首歌,小妈弥合方家父子心结时会唱,何孝钰似乎也在这歌声中逐渐感受到了方孟敖的浪子心声。所以,《月圆花好》这首歌是剧中连接人物情感、设置人物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照人」是一个表意丰富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动荡时局下,一句「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的美好祝福,转瞬就成为「花何时好?月何时圆?人何时寿?」的迟疑和悲叹。这种不确定性的祝福和期望也符合大的时代背景。
《北平无战事》是讲国民党如何失国的,这首《月圆花好》多少有一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院」的悲凉之意。明月照人,照得人心慌慌;花好月圆,人生若只如初见。用一首表达团圆美满世俗幸福的欢歌乐曲来烘托大厦将顷的悲情,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
在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荒诞史诗《地下》中,铁托葬礼用的背景音乐是欢快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这种反差所达到的四两拨千斤效果,和《北平无战事》极其相似。
剧中,曾可达和梁经纶第一次见面,操心他的婚事,说道:「我们不能让做特殊工作的同志,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梁经纶则用美国友人喜欢的一句诗来表露心迹:「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短短一句话,刻画了梁经纶用超我压抑本我的悲剧人格。
「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人世间的所有美好,他都看在眼里,也无比眷恋,但他「选择了不再选择,那就没有别的选择」。
双面间谍梁经纶无法决断的人生凄苦,又何尝不是剧中从未露面的失国者蒋介石的一个投射:「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但那不属于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用刘和平的表述就是:「当一个巨大的存在一瞬间消失,不是土崩瓦解而是一堵高墙,历史在那边我们在这里。」
二、当一个巨大的存在突然消失
作为《北平无战事》的男一号,刘烨在剧中饰演中共特别党员方孟敖,但他的表演被不少人认为被老戏骨碾压。在我看来,刘烨在《北平无战事》中的表演问题,和陆毅在《人命的名义》受到的指摘类似。两人表演不够出彩关键在于:虽然戏份是男一号,但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发力点不在他们身上,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串戏的作用,同时解决「导向问题」。
作为曾经「一个巨大的存在」,如何处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历史,在当下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讲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的团长我的团》表现远征军,讲的是「大溃败」;《太平轮》从国民党视角写解放战争,说的是「大逃亡」;《北平无战事》写蒋家王朝的「黍离之悲」,借的是「大贪腐」。先坐好意识形态的屁股,再到这个「巨大的存在」中发历史幽思,似乎成为一种共识。
某种意义上讲,《北平无战事》更像是一本写给前朝的史书,以期今人为鉴。2009年的《建国大业》曾经对此有过些许笔墨,片中蒋介石对币制改革陷入困境的蒋经国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反,要亡党;不反,亡国。」刘和平相当于用显微镜把这一小段历史幽思放大了。
「悲剧」在于一种历史力量即将被毁灭,而主观上仍认为自己具有合理性;「喜剧」则是一种历史力量已不相信自己具有存在合理性,但求助于另一种假象(诡辩、伪善)来掩盖自己。在《北平无战事》中,梁经纶和曾可达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而徐铁英、马汉山则是典型的「喜剧人物」。
「既然我选择了不能再选择,就不可能再有别的选择。」梁经纶身上这种绝世绝己让曾可达很不安,他安慰梁:「不要再看萨特的书,有时间多看看曾文正公全集。」萨特和曾文正公也成为解读这两位悲剧人物的钥匙。
曾可达是蒋经国铁血救国会中的「土派」,梁经纶则是「洋派」。两人同时都受到蒋经国知遇之恩,一个在赣南从副官提拔到上将督察,一个则被安排读燕大、出国留学。曾可达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影响颇深,蒋家父子欣赏的曾国藩是他理想人格化身,对上忠诚,私德无损,鞠躬尽瘁。
相比之下,留洋接受更多现代思想的梁经纶则更加的复杂。老师何其沧对梁经纶看得很透,「他是一个可怜人」。对于蒋经国,他「国士待之,国士报之」,面对爱情,爱他的和他爱的都不敢去爱。对于自己的使命,他清楚知道一切都是徒劳,却还是要飞蛾扑火地去用自己献祭。
「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但那不属于我。」他一方面直面本我和超我斗争所带来的「压抑」,另一方面还要处理价值观冲突所引发的「焦虑」——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清楚地知道共产党比国民党更加顺应历史和国情,但他「选择了不能再选择。」以国民党身份潜入中共地下党做间谍,相当于是自断退路。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沟,反封侯。」作为蒋经国在北平「戡乱救国」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曾可达一身正气,在贪腐的国民党阵营十分孤立,扶大厦之将顷的「建丰同志」是他唯一的信仰。而当币制改革失败之后,他也成为蒋经国的一颗弃子。曾可达在信仰幻灭之后开枪自杀,成为荒野外的一座孤坟。
满腹经纶奈若何,铁血救国曾(ceng)可达?
「一个人在党性(sinceresupport of the regime)、真诚(personal honesty)、智慧(intelligence)三样东西中,只可能拥有两样。」这是对齐泽克三元悖论的精辟总结。
用这个陈述来总结《北平无战事》里国民党这边的人物,那么曾可达占据了党性和真诚,却缺少智慧不知变通;徐铁英占据党性和智慧,却不够真诚;马汉山属于足够智慧和真诚,却丧失了党性。王蒲忱则首先保留了智慧,然后在真诚和党性之间随机应变。
梁经纶的悲剧在于,他试图同时拥有这三者。智慧和真诚是其底色,而党性则是他强加于己,这样的后果是让自己无时不处在矛盾和痛苦中。万般苦痛之下,他只能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来麻醉自己。
三、农业文明的巨大惯性
当一个巨大的存在突然崩塌,承受历史重压的还有另外一种人,那就是在政权争夺外围的知识精英。「一面是代表政府的国家机器,一面是代表民意的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就会踏着国家脸面碾过去。」在剧中这样的代表人物自然是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和央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
何其沧游走在司徒雷登代表的华府和国府之间,为捉襟见肘的国民党争取援助,不厌其烦又无可奈何的他反思到:「一笔庚子赔款,把几代中国人都绑在美国的车子上。从清朝到民国,也就越来越依附美国了。我们这些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也就成为这个为国家名义上的精英。」
谢木兰认为胡适写给夫人的诗是「典型的老臣子、旧文章,没有意思」。何其沧则回应道:「胡适博士在文化上倡导反传统,但是自己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我们这辈人大都这样,这跟留学不留学博士不博士没有关系。」
方步亭对此也有同样的自省,「几千年的帝制是推翻了,却很难推翻落后的封建思想。尤其是我们这一辈,生于光绪年间,青年时拖着鞭子,从农村走向城市,后来减掉辫子,又从中国走向国外,看到国外工业那么发达,回来还是想过旧式的生活。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发展经济,走向民主。靠我们这一辈人是不行了,只能寄希望于我们的后来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无视这个社会存在。国民党失掉政权,从根本上讲是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它的经济政策也是以英美发达资本主义为参照。但中国依然还处在一个没有转型的农业文明中,自然不可避免变异为官僚资本主义。
何其沧和方步亭身上,体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在《国史大纲》这篇序言中还写道,「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农业文明的巨大惯性依然横在中华大地之上。就对西方学习而言,在前现代时期,是器物、制度、思想,在后现代时期,则是文化模式。刘和平一直强调「文化自觉」说的就是这件事,美剧、日剧再好看也只有放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去看,直接拿过来只会成为「四不像」。
不少人说《北平无战事》是中国版《纸牌屋》,其实没有可比性,二者所处的社会形态完全不同。欧美习惯于把涉及政治角力的影视作品叫「政治惊悚片」,中国则习惯叫「权谋剧」,不同的表述也体现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分野。
与此类似,中国影视剧中的中产阶级怎么看都面目可憎,典型如被骂惨了的《欢乐颂》。观众心中空有一副美好生活的蓝图和进步标准,但他们的脚依然踩在农业文明的大地上,所谓「中产式正确三观」只不过是「上半身闹革命」。
结语:写不进历史的人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但很多人写不进历史。」《北平无战事》的结尾落在了「写不进历史的人」上面。单就剧中明确呈现,它指得是像崔中石、方孟敖、谢培东这样永远无法公开身份的地下党。但结尾定格后的字幕写的是:「谨以此片献给中华民族解放与独立做出牺牲的无名英雄」,这个定语的指涉范围就很大了。
「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筑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时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堂吉诃德》里的这段话也是《北平无战事》的一个点睛之笔。它第一次出现是方孟敖在曾可达的墓前和方孟韦的交谈,方孟敖显然把曾可达当做了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
而这段话被读出来,则是梁经纶读过的书中的标记。方孟敖对何孝钰说,「你不觉得我们都是堂吉诃德吗?」虽然表意含混,但这里的「我们」应该是包括梁经纶、曾可达这样主动被动在历史进程中「站错队」的爱国者,他们自然也是「写不进历史的人」。
「当一个巨大的存在一瞬间消失,不是土崩瓦解而是一堵高墙,历史在那边我们在这里。」《北平无战事》就是来拆这堵高墙的。
连接历史和当下,对历史困境中的悲情人物秉笔直书,在表现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不掩其「善」。这是《北平无战事》这部剧的伟大之处。
文/杨文山

北平无战事(2014)

又名:All Quiet in Peking

主演:刘烨 Ye Liu/陈宝国 Baoguo Chen/焦晃 Huang Jiao/倪大红 Dahong Ni/王庆祥 Qingxiang Wang/程煜 Yu Cheng/廖凡 Fan Liao/董勇 Yong Dong/沈佳妮 Jiani Shen/祖峰 Feng Zu/李晨 Chen Li/王凯 Kai Wang/王劲松 Jinsong Wang/姜瑞佳 Ruijia Jiang/陈丽娜 Lina Chen/谢钢 Gang Xie/高鑫 Xin Gao/孙之鸿 Zhihong Sun/马少骅 Shaohua Ma/毕彦君 Yanjun Bi/韩青 Qing Han/曹卫宇 Weiyu Cao/刘奕君 Yijun Liu/罗京民 Jingmin Luo/王一楠 Yinan Wang/杨新鸣 Xinming Yang/岳旸 Yang Yue/王永泉 Yongquan Wang/刘钧 Jun Liu/白玉 Yu Bai/赵达 Da Zhao/赵小锐 Xiaorui Zhao/冯晖 Hui Feng/曹磊 Lei Cao/许敏 Min Xu/匡牧野 Muye Kuang/胡春勇/马岩 Yan Ma/李克伟/刘凌志 Lingzhi Liu/赵志军/啜二勇 Eryong Chuai/李泽章/李培明/魏伟 Wei Wei/刘红星 Hongxing Liu/苗克/金丰 Feng Jin/朱子墨 Zimo Zhu/徐熙涵/善亭/王宏 Hong Wang/张陆 Lu Zhang/冯启龙/廖亮 Liang Liao/李靖/张震/郭东岳/贺德光/溟溟龙/孙伟峰/陈宏钊/徐恒华/李路遥/文月明/李泽锋 Zefeng Li/林晓凡 Xiaofan Lin

导演:孔笙 Sheng Kong/李雪 Xue Li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北平无战事相关影评